万丈坑红军烈士墓
图1万丈坑红军烈士墓
在贵州莽莽高原上遵义市的南面,余庆县北面的龙家镇境内的横旦山上长眠着60名红军烈士。当地人世代相传为“万丈坑红军烈士墓”,距离龙家镇上5公里,60名红军烈士,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叫“红军”。此地森林茂密,人烟稀少,坑深数十丈。
万丈坑位于横旦山脉的中部,是通行湄潭和余庆两县的交界处,四周群山、森林茂密、物产丰富、连绵起伏。
大墓矗立在公路右侧的石阶上,高约3米,长约五米。墓的前后左右共有六块石碑,五旧一新。旧碑记载的是红军战士牺牲的经过和人数;新碑写着“遵义师范团委红色文化 传承基地纪念碑”16个大字。红军烈士墓右侧靠山处是一片绿荫覆盖,护栏相围的三角地带,有一个直径约为数十米的洞,往下一看黑古隆冬,寒气逼人。抬头便见六七棵脸盆大小的野生针叶松。这些生长在北方的树种从哪里来?当地人传说是1972年3月的一天,有一架飞机在此低空飞行过,此后,人们怀疑这种子是从飞机上撒播下来的,倒底情况如何,撰稿时没有考证此事。
据贵州省余庆县史,遵义市志等史料记载,公元1934年12月的下旬,家乡寒冬腊月,大雪纷飞,时任余庆县敖溪区区长的彭勋之、区团防队队长高健雄接到县长王天生的密令后,随即将押送到敖溪的60名随肖克从江西出发的大部队北上遵义的失散红军转至龙家坝,关押在龙家香庙(今天的龙家小学,当时的龙家小学是用两座大寺庙)内,在关押中,庙内一和尚江僧将一名年的幼红军藏匿在木头棺材内,后秘密转移脱了险,这名红军幸存下来,半夜三更跑到杨仙锋(今天的先锋村水源生产队)拜寄给一户姓张的人家,后取名为张文彪,公元2011年病故于先锋村,享年90岁。
1934年12月25日晚,敖溪地方反动武装用棕绳把关在龙家小学和龙家医院里的59名红军连成一串,这小红军每人光着身子,屁股上梆一把稻草,饥寒交迫,前面有人高声大喊:“红军小鬼们,前面有大户人家,煮了一大锅稀饭,正等大家,快走吧!”把红军押至离龙家“万丈坑”不远处(今田坝),后改为五人一串,然后押至坑边用马刀一阵乱砍后推入坑内。一个个红军们坚贞不屈,视死如归,刽子手们惊恐万分,一阵乱砍后仓皇离去。次日,有三名负伤未牺牲的红军爬出洞外在山上找“红子”(一种野生果)吃,被潘兰福、黄炳南发现后向彭区长告密,彭区长立即派祝发林等人带兵又将3名红军杀害后推入坑中。连日以来,横旦山下的沟壑里,
1966年12月18日,龙家公社组织20名青年,用绳索掉下去,下到坑内,历经两个多月,才将红军烈士们的忠骨全部寻找上来,旋即为烈士在此建起一座无名红军烈士墓碑,家乡的党委和政府为了纪念这片红色的土地,修建了龙家至新坪公路。此后,每逢清明节,龙家镇广大群众和干部、学生都要前往万丈坑瞻仰凭吊,传承家乡红色的故事,1982年,余庆县人民政府将“万丈坑”红军烈士公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丈坑位于一座红色的山脉,这里蕴藏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,革命精神润育千秋万代,激励来者,立志成才,建设家乡,建设祖国,为人类幸福的事业做出贡献。
编辑:周文达
初审:周文达
复审:李太航
终审:唐 晔